“职业助人者”有了“最高职称”

全国首批120名高级社会工作师“上岗”,青岛两人入列,皆为青岛科技大学教师
青岛日报 2021年09月06日

■徐从德 ■李亚妮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沐源 通讯员 李鲲鹏 刘奕辰

 收到国家高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证时,徐从德还在忙活莱西市龙水社区七星河新村的社区治理项目,这是该村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工作领域专家,徐从德带领项目团队和当地工作人员一起,用科学的方法来评估和分析社区需求,进而通过链接社区内外的资源,满足社区需求、优化社区秩序、推进社区发展进步。

 社会工作师,又称“职业助人者”,而高级社会工作师,便是“职业助人者”的“最高职称”。日前,民政部完成国家高级社会工作师首次评审工作,全国共产生120名高级社会工作师,其中山东省6人获评,青岛两人在列,分别为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徐从德、教师李亚妮。

 社工职业序列终于“完整”了

 “‘社会工作’是一个起源于西方的专业,它让助人成为一种职业化、专业化的行为。”徐从德自2001年开始,致力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与本土化发展与研究,据他介绍,帮助他人的人有很多“类型”,比如志愿者,但社会工作师是一种职业助人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领取一定的薪酬。

 徐从德告诉记者,北京大学等部分高校在1987年建立了社会工作专业,随后建立该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300所高校有该专业。不过,高校有这个专业,社会却长期没有这个职业。转折点出现在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08年,第一批持证社会工作师上岗。最初只有初级和中级两档证书。直至2019年,国家首次组织举行了高级社会工作师的资格考试,2021年评审出了第一批高级社会工作师。“至此,我们国家有了社会工作师的完整职业序列。”

 初级和中级社会工作师的资格证书相对容易考取,笔试合格即可。高级社会工作师的资格证书则很难拿到,应考人员除了参加资格考试,还要通过工作业绩整理审核、民政部专家面试答辩评审等环节,他们既要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又要有丰富的从业经历和突出的业绩成果,负有指导、带领人才队伍和示范、引领事业发展的使命。“差不多要有10年左右的沉淀才行。”李亚妮说。

 给需要帮助的人以“柔性支持”

 李亚妮将社会工作形容为“软工作”,它给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柔性支持”。2008年汶川地震,李亚妮参与了灾后重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帮助受灾群众重建社会关系。当时,相关部门完成了对受灾群众的救治和安置工作,心理咨询师也对受灾群众进行了个人层面的心理疏导,而社会工作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受灾群众融入所在的社会环境。“来自周边各地的受灾群众,要在临时安置点度过一到两年的过渡期,条件比较简陋,人与人彼此也不认识。简单来说,我们要帮助他们彼此认识起来,增强协商能力、自治能力,成立居民议事会,通过良好的自主管理来改善环境、融洽邻里关系。”

 作为法学院教师,李亚妮参与的社会工作多与司法相关。曾有一个未成年人被母亲家暴的刑事案件,按一般的司法处理方式应是司法机关提起诉讼,剥夺母亲监护权,将孩子送往福利院。李亚妮了解事情经过后发现,孩子虽然惧怕母亲的暴力行为,但仍渴望原生家庭的关爱;母亲家暴行为的背后也有家庭经济受到重创、法律意识淡薄等诸多因素,且在诉讼中母亲也表示十分后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师介入空间就比较大。”她说。

 李亚妮和团队成员用了半年时间对这个家庭进行干预,包括对孩子进行创伤疗愈,通过各种量表对母亲进行暴力行为评估等。他们发现这个母亲再次发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较小,于是孩子得以回到原生家庭。他们还帮助这个家庭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为他们争取了更多社会帮扶,帮助他们恢复了家庭的正常功能。“目前我们仍在跟踪这个家庭的情况。”

 “职业助人者”人才缺口很大

 以前社会工作专业是个“冷门专业”,不少学生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徐从德说,近些年,把社会工作当作第一专业志愿的学生逐渐多起来了。这种变化的背后,一是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越来越多,二是国家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9个部委和群团组织联合发布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其中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20万、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3万。但是据统计,截至2021年,持证社会工作师仅有66万人,而高级社会工作师目前只有120人,人才缺口很大。

 另据了解,在街道、社区、居委会等从事社会服务工作,需要“持证上岗”,这也已成为一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