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 魏
2021年8月,作家出版社推出了80岁“改革文学”代表作家蒋子龙的随笔集《人间世笔记》,与此同时,98岁高龄的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第三部《走读》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前者是为蒋老先生80寿诞策划出版的纪念之书、致敬之书;后者则为黄永玉先生98岁生日的贺寿之书。两位耄耋老者所讲述的无论是昨日旧影还是今日现实,无不积淀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命感悟。
蒋子龙40篇随笔绘人生世相
当过海军,做过厂长办公室秘书、车间党总支副书记……在1982年成为专业作家之前,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蒋子龙有着丰富的职业履历,这也为他的现实题材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他发表于1979年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机电局长的一天》是公认的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里程碑之作,而他本人也因此获誉“改革文学奠基人”。这次《人间世笔记》面世,也是在他2018年纪念改革开放40年被授予“改革先锋”作家称号后,首度出版全新作品集。
这部随笔集由4辑组成,共40篇:第一辑由《幸福里》《醉马列》《文人的富豪梦》《熊冠三》《老神仙和小神仙》《收税员》等17篇组成;第二辑由《女子有才便是德》《“老大姐”是亿万一种口碑》《西湖佳偶》《蛇安》《相依为命》《地书》《钟馗——裴艳玲》《男人的故事》等18篇组成;第三辑由《桃花水》等4篇构成;第四辑则由130段“碎思万端”集成。前三辑记录当下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一幅幅人生世相,睿智深刻,练达透彻,诙谐生动;第四辑则记录作家对各种现世现象的感悟、思想。
蒋老在书中直抒胸臆:写《女子有才便是德》,更看重女性的“直觉”,在当今这个充满变数、日趋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直觉好”加上“有主见”,就是女人的才华,这是一种正见和智慧。这样的女人,自己活得不会太差,结了婚也会成为丈夫的福星;而在《男人的故事》里,他把男人写得“命运多舛”,并直指男性的危机在于退化和严重的“雌化”,娱乐圈尤其如此,“无论乡村老头还是城里男人,一张嘴唱女声高腔,立刻掌声爆棚,大红大紫。或许将来某一天,影视节目中男主角不得不让女人演,女主角则让男人演。”他向记者坦言,男性的模范人物,多存在于历史书和他的小说中,现实生活中已难遇到。
黄永玉续写70年前“走读”生涯
自8年前黄永玉90岁生日始,人民文学出版社已陆续推出了84万字的《朱雀城》、130万字的《八年》和48万字的《走读》(1、2),它们共同组成了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三部曲。而黄永玉还在继续这部独具价值的体量庞大的佳作。
“一个刻木刻的年轻人靠在厦门边上教半年小学攒下一张机票,只身登上大上海,以后的日子则全凭勇气、运气、力气了……”《走读》更加专注细致地描绘贫穷的青年木刻家的日常生活:他怎么投奔朋友,怎么得到了第一笔稿费,怎么买到了一双经穿的鞋,怎么得到了一间市区的租屋而又不堪重负……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主人公张序子的种种活动中,那一餐一餐的饭食写得具体,《走读》具备结实的生活质感以及由此生发的关于生活的庄严的哲学,而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及由他们共同耕耘出来的庄重精致的文化大地,构成了那段特殊年代的影像。
“我活得这么老,常常为这些回忆所苦。”今年98岁的黄永玉,实实在在跟百年中国同呼吸共命运,他的人生跟时代和历史紧紧地缠绕。在新作《走读》里,他有一段“自述”:“我也不清楚,一辈子不晓得从哪里得到和敏悟。上当倒霉之后不叫痛,不骚心,甚至不当是一种教训,把自己的傻行当作笑料去取娱朋友。更不做借酒浇愁的类似表演,让朋友来分担我的小小疼痒。”这大概是“无愁河”三个字的来历,虽然自小到大经历的是满满的哀愁和伤痛,却从不停下来舔舐伤口,只是一味地前行。
《朱雀城》出版时,黄永玉给读者的献词是:爱,怜悯,感恩。这是他写作《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题旨。虽以木刻和绘画赢得巨大声誉,黄永玉却将文学视为自己最倾心的“行当”,他在回忆他的姑表叔叔沈从文的文章里说:“要写历史,恐怕就是这种‘长河’式的历史吧?”所以《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才一直都在写下去,还没有终结。
“文字是从自己的灵魂发出的声音”
半路写作的黄永玉永远在记忆中回溯,以专业作家身份见证改革开放40年的蒋子龙则永远关照现实,他们的创作不谋而合地因“真实”而动人。正如蒋子龙所言: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最好的小说,而文字则是从灵魂发出的声音。
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受表彰的百名“改革先锋”中,蒋子龙是唯一健在的作家。他的成名作是工业题材小说,这依然是生活赋予他的优势。
据说,1975年,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系统学大庆会议召开,蒋子龙作为天津重型机器厂的一名代理工段长参加会议,就是在这个会场上,《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找到蒋子龙,希望他能为《人民文学》写一篇小说。蒋子龙正被大会上一些先进人物事迹所感染,于是就在开会的宾馆里,没日没夜地完成了短篇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小说的主人公霍大道,原型就是蒋子龙所在的厂子的两位同事,而小说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状态。1979年,蒋子龙又发表了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遂被人评价为“改革文学”的开创者。
而直率的蒋子龙则表示:“作家是不可能按照‘改革’的定义去创作文学作品的。只有当‘改革’剧烈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时,才能让作家有激情把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融于真实的生活旋律之中。”
蒋子龙始终认为,现实生活永远大于文学艺术,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坛,现实题材的创作都不可缺席,文学作品只有符合真实生活才能立得住。
描摹70余年前旧影的黄永玉同样是在回溯一个热烈的剧变的年代。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国民党政府不得人心,追求革命的进步艺术家焕发了希望、激情并付诸行动。《走读》跟着主人公的足迹,从赣州到上犹到广州到厦门到上海到台北到香港,刻画了一群艺术家、文化人生动活泼的性情样貌。书中的人物形形色色,对于上世纪40年代后期各地风土人情的描绘同样精彩。黄永玉喜欢广东人:“所有铺子的特点,伙计们不论老少大都板着脸孔。跟广东人做朋友一样,开始都会有广州文德路铺子伙计脸孔的感觉,一旦触动了彼此的‘笑穴’,那种真诚、开怀、热火,便都忽然迸发,成为长久连绵的终生友谊。”各种市貌、街景、生活场面,甚至人们的情绪在《走读》里都有传神的摹写,今天的读者来读,都会对这种类似“文化发掘”的写作产生特别会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