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青岛前海一线。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 光
8月26日,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在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新闻通气会上透露,省会、胶东、鲁南三个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已经印发实施。这也意味着,山东半岛城市群“三圈”一体化发展有了“施工图”。
承载着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先锋重任,胶东经济圈如何定位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位置?青岛又将如何在其中发挥中心城市引领作用?一体化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破除体制机制藩篱?记者近日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刘云中、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张中英、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邵光平,透过专家的视野进一步解读“规划”:探究“胶东”语境中的青岛角色,寻求“经济圈”构筑中的破壁之策,重思“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心与边缘关系的转换与重塑……
在更大空间形成增长动力源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推进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
这背后,“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活动的规模和范围越来越大,需要突破原有的行政区划的空间范围来组织市场,组织供应链;另一方面,交通、通信的快速发展,让城市群、经济圈的组织模式具备了可行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刘云中表示。
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为此,国家“十四五”规划确定了“五大国家战略、四大区域板块”的总体布局。其中,五大战略是指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四大板块是指东、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
“具体到山东半岛城市群,一方面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承载区域,另一方面是东部地区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点范围。”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张中英表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总体定位在于,强化对黄河流域的龙头带动、发挥对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引领、探索建设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其核心路径在于发挥济南、青岛中心城市引领作用,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
“其中,胶东经济圈是我省经济基础最为坚实、创新动能最为突出、一体化发展走在前列的地区,最大的优势在于开放、最大的特色在于海洋。”张中英说。
放在全国区域发展的格局中看,胶东经济圈的特色十分鲜明。对此,刘云中分析道:“它是一个陆海统筹发展、承载经略海洋战略的重要地区;它也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地区,不仅从地缘上看是对接日韩、东北亚的门户,跟欧洲、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往来也日益密切;从国内大循环的角度讲,它跟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的联系都非常密切。这让它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也是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最强的区域。”
“正是着眼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发挥海洋经济领先、智能制造发达、开放程度较高等禀赋优势,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制定胶东经济圈‘十四五’规划的过程中,为胶东经济圈标定国际海洋创新发展高地、国际海洋航运贸易金融中心、新经济发展先行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引领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五大战略定位。”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邵光平介绍。
“从胶东经济圈承载的使命出发,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向海图强,做优做强做大‘海’的文章,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推动山东海洋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有利于在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先锋;有利于发挥五市比较优势,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邵光平说。
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定位青岛
引领胶东经济圈昂起山东半岛城市群乃至黄河流域的龙头,作为中心城市的青岛重任在肩,如何在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定位自己?如何担当先锋引领使命?
在邵光平看来,青岛作为核心城市,应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维和视野,发挥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特大城市的引领作用,提升自身城市能级,对标上海、深圳,强化开放门户枢纽、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疏解一般要素,辐射带动胶东经济圈发展,引领胶东经济圈经济总量显著提升,努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青岛应该在全球城市网络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刘云中表示,“依托海洋科研、贸易、产业等活动扩大城市在全球的影响力,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就是青岛在全球城市坐标体系里的定位。”
向海洋挖潜城市发展动力,是青岛在城市竞争中不可替代的天然优势,也是必然选择。“随着海洋在全球中的战略地位日趋突出,未来,青岛的城市地位会越来越重要。”在刘云中看来,青岛有制造业的深厚产业底蕴,近年来在现代金融服务业、物联网新经济、新能源上进行了前瞻布局,下一步,除了深耕海洋,还要在发展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中抓住关键产业,进一步放大比较优势;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中,不能拘泥于原有的青岛的行政区划范围,而是在整个胶东经济圈里来配置要素,放大要素配置的空间;还要利用好上合示范区这样的“国际级”平台,扩大资源整合能力和全球影响力。在邵光平看来,青岛要更好地担当起在胶东经济圈中的开放先锋职责,应进一步发挥在“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中的作用。
建成实力雄厚、宜居宜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经济圈,也是胶东经济圈面向2035年的远景规划。着眼陆海联动发展新格局,胶东经济圈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进一步发挥青岛的辐射带动作用,以青岛为核心,依托高铁、高速等交通轴和滨海发展带,培育壮大湾区经济,构建“中心引领、轴带展开、湾区带动、多点支撑”的陆海统筹发展布局。
张中英表示,这是借鉴国内外湾区发展经验提出的,也是这份规划的亮点之一。未来胶东经济圈将依托胶州湾、芝罘湾、莱州湾等,打造生态优美、风貌突出、绿色智慧的特色湾区。
“破壁”的突破口
对于胶东经济圈和青岛来说,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实景图”,打破行政壁垒,“破壁”发展,有机遇,更有挑战。
“规划中关于处理好国家战略、全省战略与胶东经济圈之间,三大经济圈之间,以及胶东经济圈内部特色发展的关系,既是未来的发展导向,也是规划实施的重点难点。”张中英表示。
作为胶东经济圈“十四五”规划的十大战略之一,规划文本用一个章节叙述如何高水平建设一体化发展战略支点,并提出高标准建设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胶州高密临空临港协作区、平度莱州昌邑绿色化工联动区、即墨龙口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区,探索建立海阳乳山新能源产业、牟平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科技产业、青岛西海岸新区五莲临港产业、海阳莱阳即墨海洋产业等联动区。“这有助于以小范围的合作试点为突破口,更好实现大范围的区域协作。”张中英说。
“从山东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县域经济是山东经济的动力来源。”在刘云中看来,在空间设计上,在城市交界地带进行县域一体化的细致设计、布局先行区,是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为破解体制机制藩篱寻求的突破口。
在国家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先行区和新“飞地经济”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项目突破行政区划与地理空间边界、带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与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重要途径。“在交界地带部署先行区的规划设计,大家都在尝试,积极探索经验。”刘云中说。
破除体制壁垒,最重要的就是加速要素的流动。胶东经济圈要如何突破?刘云中表示:“要素流动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流动,一体化的发展未来或许会进一步打破五市购房、社保、就业上的限制;其次是土地,在一体化的发展中,需要突破城市行政区划,在更大的空间中配置土地要素。”
市场也是一体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刘云中看来,市场会自行规避风险和配置资源,城市则要从体制机制上提供一个好的营商环境。
在邵光平看来,作为“引领城市”的青岛还要牵头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科教创新、公共服务一体化领域深度合作,分享一体化的红利,把胶东经济圈打造成为产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