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近日,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山东开展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此次督察为契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引导和倒逼作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下,青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展现出了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这种战略定力,源自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深刻思考和科学把握,让低碳发展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选择,以生态文明引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持续发力建设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秋高气爽,青岛“颜值”屡屡在朋友圈刷屏。2020年,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历史性地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不只是空气更加清新,生态环境质量也有明显改善,多项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气质出落得愈发令人流连忘返。青岛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市、区(市)全部成立生态环境委员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顶格协调推进和统一领导指挥,构建起“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大环保格局,切实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持续增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好转。“十三五”期间,青岛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1.5%,煤炭消费结构占比30%,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削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看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当下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离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离建设美丽青岛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总体上看,全市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面临较高环境风险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要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就必须持续用力,驰而不息,坚定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青岛。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不仅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必然要求,更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以环境提升涵养城市气质,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根基。跻身全国低碳城市前列的青岛,要利用好自身优势,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持攻坚力度和势头,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抓住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协同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抓好新一轮“四减四增”工作,健全以生态、循环、低碳、高效为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以产业的转型升级助推绿色发展。要探索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评价体系,将GEP作为衡量区域生态保护成效的重要指标。要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碳达峰专项行动,加强低碳城市试点、低碳社区试点、零碳社区建设等示范工程建设,力争在国内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争创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各级各部门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着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绿色是青岛的靓丽底色,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让这个底色越来越“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