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双碳”时代已来!7月22日,在青岛市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推进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和20余个省市的参会代表为高质量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建言献策,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
绿色建筑的“全新场景”
冬天不用暖气,夏天不开空调,温度常年维持在20℃-26℃,湿度控制在40%-60%,节能率达到92%以上……这一切在中德生态园的一栋建筑中成为现实。7月22日上午,与会代表考察参观了位于西海岸新区的中德生态园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这座建筑不光“本领”大,“颜值”也很高——白色卵石形的外观,简约而不简单的流畅线条,现代感十足,在园区一片砖红色的建筑群中分外显眼。
记者了解到,为防止传统建筑中因“冷热桥”结构造成的热量损失,设计师独创了隔断阳台结构板、无热桥穿墙套管等“断桥隔热技术”,通过衰减冷热桥来降低建筑能耗。此外,该中心还采用了全自动外遮阳系统,主要通过降低夏季太阳辐射的热量来降低建筑能耗。由此,被动房可以在不供热、不用空调的情况下,真正实现冬暖夏凉。
随后,考察团走入青岛荣华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在巨大的流水线上,几名工人熟稔地操作着手里的仪器。每过十几分钟,一块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就在生产线上徐徐滑出,经过数小时养护,构件即可出厂,去向是遍布全城的大小工地——在这些采用装配式建筑的工地上,预制构件可以像“积木”一样,“搭”出一幢幢楼房。相比传统施工,使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建造效率最高可提高50%。
让青岛市民人手一个“碳账本”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全民参与其中。
来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家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显示,在全球碳排放总量中,约有72%是由居民消费引起的。在中国,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40%—50%,且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一比例越高。
推进会上发布了青岛市“碳普惠”平台,该平台由中国金茂青岛公司会同青岛国信城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以“便捷青岛”App为载体,通过用户生活行为计算个人碳足迹,完成低碳化转变,量化市民碳减排贡献,根据碳减排贡献获得低碳权益的回馈,探索“碳普惠”内部交易闭环机制的生态圈,从而打造一个可测量、可核算、可追溯的“碳普惠”激励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青岛市“碳普惠”平台运用了多种生活场景减碳量的核算方法,市民可在“碳普惠”平台上注册,践行公共出行等低碳行为,通过每日计步、公交乘车码、琴岛通刷卡乘车、NFC交通卡乘车等低碳行为计算减碳量,获得碳能量记录,真正实现“人人减碳、人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