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千行千面,考虑楼层高度、楼层承重、电梯承重、生产工艺、噪音震动以及价格成本等因素,标准化的“摩天工厂”并非能让每一个企业都“拎包入住”

推进“工业上楼” 要有用户思维

青岛日报 2021年07月16日

  □周晓峰

 土地一直是中小企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根据前期组织的青岛市优势高成长中小微企业发展用地情况调研,绝大多数受访的中小企业都希望单独拿地自建厂房。但从全国来看,随着新增工业用地的稀缺,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都已经将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瞄准了挖掘存量用地潜能和提升土地效能。其中,深圳更打出了一套“上天入地”的组合拳,不仅推动“工业上楼”,探索总部企业“联合竞地”,还提出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近期,青岛市出台的《关于促进民营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土地规划支持政策的意见》,也体现了在中小企业产业空间拓展上下功夫的思路,多项创新举措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比如针对“工业上楼”,推动优势高成长中小微企业向高层工业楼宇集中,促进集聚、融合发展;在中小企业用地保障方面,安排不少于15%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在降低拿地成本方面,探索区、市政府与民营和中小企业共同投资,以“共有产权”模式建设标准厂房。

 众所周知,城市用于工业建设的土地稀缺,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和规模限制,一般用地面积较少,难以达到政府出让工业用地的门槛。而“工业上楼”不失为一种缓解经济发展与用地紧张矛盾的有效举措,既可以满足中小企业生产用地需求,又可以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目前,青岛、深圳、东莞、佛山、宁波等城市都研究出台了“工业上楼”相关的政策。

 不过,在推进“工业上楼”的过程中,应当有更多的用户思维,更加精准地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需求。

 当前,工业楼宇项目主要由专门的产业园区运营公司集中开发,总体上更适合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领域轻型生产、用地较少的企业入驻。需要较大面积厂房的中小企业往往倾向于“性价比”更高的自行拿地建设。有企业曾算过这样一笔账:目前胶州市、城阳区、即墨区等区市的工业楼宇每平方米均价在4000元至5000元不等,崂山区一处工业楼宇单价更是达到每平方米8000元,购买2万平方米厂房的总价至少要1个亿,显然很难承受。

 同时,工业有着千行千面的特点,生产布局必须与企业的需求痛点进行结合,考虑楼层高度、楼层承重、电梯承重、生产工艺、噪音震动以及价格成本等因素,标准化的“摩天工厂”并非能让每一个企业都“拎包入住”。以一家动车配套企业为例,生产的高铁动车复合材料车头长5米、宽4米,有安装大型设备和布设特殊工艺的要求,并不能搬进普通的工业楼宇。这类企业需要的是特殊定制厂房,但市场上现成的楼宇项目往往已经规划建设完毕,难以再按照企业需求进行调整。

 此外,在鼓励工业用地开发,促进闲置土地和厂房流转的同时,也要防止市场炒作,抬高价格。比如,有企业反映部分二手工业用地转让的招拍挂价格抬升到每亩110万元到130万元,而且原有的老旧厂房不符合生产标准,买下土地之后要再推倒重新盖楼,对企业吸引力不大。

 推进“工业上楼”,不妨站在用户的角度换位思考,给中小企业更多参与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