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人民万众一心的抗日精神和卓尔不群的抗日智慧成为几代人难以忘却的红色记忆

海阳地雷战:筑起抗日的“钢壁铁墙”

青岛日报 2021年06月21日

■地雷战纪念馆内主题雕塑。

■地雷战纪念馆内还原当年民兵制雷场景。庞磊 朱鋆瑶 摄

  □烟台日报记者  庞 磊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芝萌

 上世纪六十年代,电影《地雷战》风靡一时且经久不衰,这部电影就是依据海阳民兵运用地雷战打击日伪军的史实为原型创作的。电影中海阳人民万众一心的抗日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作战智慧成为几代人难以忘却的红色记忆。

 烟台海阳,曾是地雷战的主战场。“海阳‘铁西瓜’,威名震天下……”从首颗地雷炸响,铁雷、石雷、脚踏雷、真假子母雷……地雷战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3年到1945年,海阳地雷战大显神威,共炸死、炸伤敌人1025人,涌现出赵疃、文山后、小滩3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造就了于化虎、赵守福、孙玉敏3名全国民兵英雄以及11名“民兵爆炸大王”。1943年,山东军区政治部授予海阳县“民兵工作模范县”称号。1945年6月,胶东武委会授予海阳“战斗模范县”称号。

 地雷战引入海阳

 6月9日,记者来到海阳地雷战纪念馆,入门后便可见大厅里高6米的主题雕塑和800平方米的长景浮雕,雕像中民兵英雄目光坚毅,紧握手中武器,脸上写着必胜信念。展厅中镌写着“人民战争的奇迹”,诉说着在硝烟弥漫的岁月中海阳儿女的英勇无畏。纪念馆讲解员说:“抗日期间,海阳民兵共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500余名,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

 在日寇入侵、山河破碎的危难关头,海阳人民如此高昂的抗日热情或许能从纪念馆一隅的照片中找到答案。一组主题名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照片,清楚地记录着日军侵略下海阳大片民房被烧毁的惨状。无家可归的难民眼神中透露出的绝望无助,即便历经岁月仍直击参观者内心。

 据《山东省志军事志》记载,从1938年到1943年期间,日军多次从海阳海岸线登陆,侵犯何家港、大辛家、大埠圈等地。1940年,日军侵入海阳行村,占领凤城,先后在凤城、鲁古埠、行村安设据点,随后对附近区域进行凶残“扫荡”,疯狂烧杀抢掠,仅在1940年正月一个月内就制造了战场泊、周格庄、霞河头等多起惨案。1942年,日军“扫荡”进一步升级,除持续进行小规模“扫荡”外,还进行了两次出动兵力达万人以上的大规模“扫荡”。“扫荡”中, 敌人手段残忍, 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据统计,1940年至1942年,日伪军共烧毁房屋6543间,杀死群众1223人、伤996人,奸污妇女1401人,抢走粮食362.89万斤,抓走村民4822人,抢走大牲畜4861头;共出动飞机轰炸80次,炸毁房屋716间,炸死65人,炸伤51人,炸死炸伤大牲畜68头。

 面对这样惨无人道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海阳县各村陆续建立起人民抗日自卫组织,响应当时各级党组织提出的“人自为战、村自为战、城自为战”的号召。

 1943年春天,海阳县武委会在小纪区南埠村召开各区武委会主任会议。县武委会主任栾进阶介绍了平度大泽山区民兵摆地雷阵杀伤敌人的经验,参谋杨兆龙传授了埋雷方法,并发给各区数颗铁制地雷。自此,海阳民兵开始研究如何用地雷打击敌人。

 1943年5月,海阳小纪区瑞宇村首颗地雷炸响,揭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初期地雷战的成功实践,大大鼓舞了海阳民兵的抗日斗志。起初,地雷战仅在靠近敌人据点的小纪、行村等区域开展,后来渐及全县,榆山、龙山、磊石、昌水、高家、徐家店等村庄的民兵,把地雷战成功地运用到反“扫荡”中去,地雷战开始由点到面在海阳展开。

 地雷战在海阳发扬光大

 几声枪炮声,打破了原本安详宁静的村庄;接着村口传来了警钟声……“乡亲们,日军进村了!”这是正在海阳地雷战景区上演的地雷战实景演出,演出中乡亲们熟练且准确无误地炸响每一颗地雷。这样娴熟的制雷、炸雷方法被编成顺口溜在当时民兵中广为流传:“一块青石蛋,当中凿个眼”、“事先准备好,到处都能安,鬼子来扫荡,石雷到处响。”

 一开始的地雷是铁地雷,但铁制品在经济落后的乡村很稀少。于化虎等民兵骨干日夜琢磨,根据放炮打石头的原理,研制出“石雷”,经过试爆,效果很好。于是,民兵们就地取材,把漫山遍野的石块利用起来,研制出多种石雷。

 在一次反“扫荡”中,民兵们布下70余颗石雷,炸死炸伤日伪军17名。县、区武委会总结推广其经验后,全县民兵普遍学习造石雷、用石雷。赵疃村以赵同伦、赵守福为首,文山后村以于化虎为骨干,小滩村的主将是16岁姑娘孙玉敏。在之后的战斗中,民兵们铁雷、石雷并用,敌人走到哪里,地雷就响在哪里。

 据地雷战纪念馆讲解员介绍,在战斗中,民兵们从最初单一的埋雷等敌,逐步发展成“不见兔子不放鹰”等多种战术。比如一发现敌人踪影,迅速隐蔽的“飞行埋雷”;专门打击敌人用无辜百姓探路的“长藤雷”,等前面的群众走过后才会炸响;专门针对敌人排雷的“真假子母雷”,针对敌人走水路的水雷等。

 在与敌人的反复较量中,地雷的品种由拉雷、踏雷、绊雷发展到夹子雷、梅花雷、头发丝雷、真假子母雷、钉子雷、水雷、标语雷、飞行雷等30多种。地雷设置与引爆的主动性、可控性越来越强,埋雷的方法也由“预埋待炸”发展到“飞行爆炸”,由单一布雷发展到大摆地雷阵。

 海阳民兵除用地雷保卫家园之外,还积极配合胶东八路军主力部队,奋勇投入到反“扫荡”斗争中。1943年冬,根据上级命令,赵守福、于化虎等60余人组成胶东远征爆炸队。此后,胶东远征爆炸队奉上级命令,多次赴莱阳、烟潍线、黄县、蓬莱、胶济铁路沿线等周边地区配合当地部队作战,为当地民兵和部队培训爆炸手,有力地支援了相关地区的抗战。

 抗战中的人民力量

 1946年出生的杨立国是地地道道的海阳人,在他的记忆里,自己是伴随着村里老人一遍遍讲述地雷战的故事长大的。如今他在海阳地雷战景区实景演出中饰演一位村民,在他当群演的四五年时间里,每次演出结束后,他都会在家中月份牌上认真做下标记,“我算了算,自己已经演了170场。”杨立国说,他的父亲、叔叔、大伯都曾参加过抗日战争,“我父亲当兵时才15岁,我大伯牺牲在威海文登。”

 从第一颗地雷在海阳炸响至今,已过去78载时光,这片土地上不光有广为流传的“一硝、二磺、三木炭”的地雷炸药配方,在抗日战争期间,有关这片土地上人民的英雄故事也从未沉寂。

 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累计参加大小战斗200余次,毙伤敌伪183人,累计培训民兵爆炸手12000多人;全国民兵英雄于化虎曾创单雷杀敌7人的纪录,人称“胶东一只虎”; 小纪镇大杨格庄村的英雄母亲徐永彩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媳牺牲在抗日战争中……

 在地雷战纪念馆可以看到这样一组数据: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海阳有23800名青年踊跃参军,英勇杀敌;8000名青壮年挺身参加了子弟兵团,随军驰骋;15.4万名民兵长途跋涉,支援前线。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6593名海阳儿女为国捐躯。

 在地雷战纪念馆里有一面英雄墙,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胶东区,所辖20个县市中涌现出的民兵英雄登记在册的有220位,海阳就有133位,占当时胶东民兵英雄总数的60%。

 战火硝烟虽已远去,但海阳地雷战体现出的英雄精神代代相传。地雷战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今年2月至今,他们已接待研学团队16000余人,接待机关干部万余人。在参观者游览聆听历史的过程中,在他们切身体验如何用两根竹竿火线运输伤员的过程中,红色基因深植人们心中,凝聚起逐梦未来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