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百年党史 凝聚奋进力量

莱西水集街道汲取党史力量,将办实事、创城延伸至基层末端
青岛日报 2021年06月10日

■水集街道退休干部为青少年做党史教育。 马英歌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马英歌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莱西水集街道坚持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重要任务,从城市氛围、思想引领、模范带头全方位发力,精心谋划、精细部署,不断强化街道全体党员的信仰、信念和信心,通过学习汲取党史力量,将办实事、创城延伸至基层末端,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让广大党员群众与党史“共情共鸣”

 在新科技、新技术迭代下,传统的“填鸭式”“说教式”党史教育已经难以走进党员心中。比起“从上至下”的灌输,党员干部群众更崇尚“由下而上”的思想交锋和个体表达。近年来,水集街道积极探索“沉浸式党课”“红色朗读亭”“行走的党史”等教育手段,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自己担当党史主播、组队打卡党史圣地,在互动体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6月4日,在解文卿烈士就义处红色教育基地,党员刘峰在当了一天业余党史主播后,感慨万千:“残酷的阶级压迫,贫苦的童年生活,磨炼了解文卿不畏强暴、坚强刚毅的性格。更让我懂得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美好生活,通过不断读党史、学党史铭记历史,努力学习感党恩,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只有顺应群众的所思所盼,把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里,他们才能与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精神产生更深度的共情共鸣。”水集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春雷说。

 为了做实思想引领和政治激励,水集街道党工委压实主体责任,搭建教育平台,拓展学习空间,打造多形式、全覆盖的学习教育体系。

 要让党史深入人心,首先要“读懂党员干部的心”。水集街道以活动为载体以网络平台为媒介,广泛带动党员群众参与到党史学习教育中,在参与中学,在学习中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在一代代水集党员干部群众的心中燃烧——

 3月19日,在“学党史 守初心”机关干部主题演讲比赛现场,来自街道各部门、社区的12位参赛选手同台比拼,用赤诚和热情激励大家学党史、守初心、担使命,为“水润之城 魅力水集”贡献自己的力量。

 4月18日上午,水集街道全体机关干部相聚产芝村,开展以“学党史 改作风 提效能” 为主题的健步行活动,通过活动,提高了街道机关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提升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推动模范机关建设。

 5月4日,街道第四届乡村旅游文化节之“唱支山歌给党听——水集街道庆祝建党100周年红歌主题广场舞展演”在产芝村举行,23支广场舞队伍共500余人参加,周围群众及外地游客共2000余人观看了演出。

 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纵深推进下,水集街道学党史的势能不断蓄积,也在学党史的浓厚城市氛围的重塑中发现街道的潜力和未来。

 “小切口”打开办实事“大局面”

 记者发现,在水集街道,从退休老师,网格员,机关干部到社区党员,人人甘当志愿者,共执棋子、连线画圆,将学党史的炽热情感投入到轰轰烈烈为群众办实事中,为群众办实事已成为水集上下的一种信仰、一种凝聚力、一种力量,通过党史学习的“小切口”,打开了办实事的“大切口”。

 初夏时节,走进水集街道永兴街,一条条被写满、绘满丰富教育宣传内容的“文化小胡同”映入眼帘,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一条条文化长廊。社区老党员昌德松正在为参加亲子教育活动的孩子们讲解新打造的党史教育文化墙:“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党100年前出发的地方——南湖红船。”

 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守全告诉记者,“文化胡同”最早是昌德松老人发起绘制的。昌德松是社区老党员、首届全国文明家庭、更是积极的社区志愿者和热心人。为了丰富邻里的文化生活,让更多孩子们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昌德松就在自己家的平房里开设了文化书屋,并绘制了最早的一条“文化胡同”。长期以来,昌德松和水集街道永兴街社区志愿者们进一步丰富宣传内容,拓展覆盖面,让小胡同发生了大变化。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法德教育、妇儿关爱等9条特色文化胡同,通过小景小品、墙绘、文字等多种丰富文化符号,使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社区及周边居民日常学习知识、了解时政动态的好去处。

 “我今天和昌爷爷一起画了红船里的故事,我又学到了好多知识。”参加亲子教育活动的张菁芸小朋友说。

 昌德松告诉记者,虽然退休了,但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党员,有义务发挥余热,通过文化胡同载体,助力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推进良好家风,为社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6月6日下午2时,室外体感温度已达30多度,在水集街道蓬莱路社区,党员刘惠已经连续疏通清理下水道近2个小时,额间已经沁出颗颗汗珠。

 据了解,蓬莱路辖区内的种子公司家属楼属于无物业老旧开放小区,各种设施年久失修,下水道经常堵塞,对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以前在此居住的王先生为人热心,经常组织居民一起疏通,现在王先生随子女去外地居住,导致一时没有为大家“忙活”的领头人,社区党员通过走访了解到这个情况,及时接过了接力棒,为居民正常生活保驾护航。

 自党史教育开展以来,水集街道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根据社区实际情况,按照网格化划分,实行党员包联小区活动,组成社区“党员+网格员+党建共建单位”的为民服务小组。党员通过入户走访,聚焦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了解社区居民最关切的事情,能解决的及时解决,对不能解决的及时汇总到社区党支部,大家集思广益拿出解决方案,确保及时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同时,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水集街道领悟内涵实质,在全街道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有关要求,制定出台《水集街道“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方案》,各部门梳理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计划,按照计划抓好项目落实。

 助力创城延伸至基层末端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是对一个城市全方位、综合性的评价,是目前公认的竞争力最强、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国字号”城市品牌,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也是当下青岛的“沸点”。

 为打好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攻击战,水集街道党工委把党史学习教育同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等青岛市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先行先试,善做善成,做服务大局的“先行者”,把创城由“政府独奏”变“全民合奏”,环卫工人、网格员、办事员、群众等与城市共成长,谱写出共建文明城市的新画卷——

 早晨5点30分,天刚蒙蒙亮,创城网格员已经忙碌在大街小巷。“现在网格员全天巡逻,自己负责的辖区每天至少走两遍,发现问题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整改的第一时间上报,不留后患。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构建和谐家园、创造文明新生活,才是我们争荣誉、创称号的最终目的。”网格员张丽丽说。

 为保障每个区域垃圾不满溢,水集街道环卫部门中午、晚上安排专人专车实行全天候不间断的巡逻清运,并增加夜间垃圾巡逻车辆,将垃圾冒溢问题立查立改。为避免夏天垃圾箱味大,及蚊蝇滋生,每天多频次地给车体及箱喷除臭剂及灭蚊蝇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的奉献精神。

 据了解,水集街道地处莱西主城区,老城区遗留问题多,整改难度大,街道党工委不等不靠,积极作为,及时对城区及周边路面整修、加大对违章建筑、乱摆乱放、环境卫生整治力度,针对施工工地周边环境加强检查,水集街道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路面垃圾滞留时间不超过30分钟,避免道路黄泥、建筑垃圾等污染物造成二次污染,对卫生死角和管理盲区进行拉网式排查,根据排查情况,建立台账,限期解决。实行人工清扫、机械清扫、高压洗扫“三合一”作业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市区道路的环境卫生质量。

 位于莱西团岛东路的良鑫小区建于2000年,原为莱西市畜牧局职工宿舍,住户共500户且以中老年人居多,由于部分老人保持着固有的燃烧木屑取暖、做饭习惯,小区储藏室楼顶存有大量柴火、生活杂物等,易引发火灾、漏水等安全问题。5月29日下午3时至晚8时,水集街道会同水集执法中队、物业公司、志愿者、网格员清理出8立方垃圾。

 社区网格员刘梅首先入户争得住户同意清理;社区两委、物业公司同行政执法部门共同处理生活垃圾;志愿者为住户讲解如何正确处理生活垃圾及垃圾分类方法,形成前中后全链条服务机制,推进常态化创城机制,巩固好现有成效,确保不反弹不反复。“连续几天我的微信步数比平时多了1000多步,但看到街道变得更舒适温馨,我打心里高兴。”刘梅说。

 凭借着上上下下一股子韧劲,水集街道开创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新局面、新未来,水集街道也实现了“华丽蜕变”。

 截至目前,水集街道共排查出塞纳波斐对面空地、白酒厂家属院、威海中路粮建小区等卫生死角160余处、管理盲区81处,调工1610人次,出动挖掘机、铲车、清运车等作业车辆1230余台次完成集中整治,并将其中的61处纳入常态化管理,共清理各类垃圾8余吨。

 “最好的遇见就是出发。水集街道将在莱西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牢牢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目标方向,紧扣党史学习教育要求,以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高品质,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指导督导力度,切实从党史中汲取力量、坚定信仰,以实际行动为莱西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水集力量。”李春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