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平台“破题”大宗商品交易

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启动,推动航运、贸易、金融多业态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
青岛日报 2021年06月10日

■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启动现场,《件杂货物电子仓单应用规范》团体标准发布。 张进刚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 凯

 参与大宗商品交易全球布局,青岛添上了重要一环。

 6月9日,中国(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流合作大会上,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正式启动。该平台上线短短3分钟,交易量就超过了18000吨,交易额突破了1.8亿元,显示出青岛大宗商品交易的雄厚潜力。

 与世界知名航运中心城市相比,青岛在港口贸易、航运服务和金融服务上还存在明显差距。近年来,青岛发起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力图在国家开放大局中找准定位,在面向东北亚、经营全世界的大坐标中谋划和推进,抓住世界经济发展大变局中的新机遇,用好青岛港口资源,多元拓展进出口市场,培育竞争新优势。

 今年4月,青岛市印发《青岛市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作战方案(3.0版)》,其中明确提出,推进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项目建设,打造集现货电子交易、在线融资、仓储物流、大数据共享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宗商品交易和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基于区块链基础的大宗商品生态体系建设,支持中仓登开展仓单标准化和仓单登记体系建设,完善口岸贸易基础设施。

 作为山东省乃至沿黄流域重要的大宗商品交易载体,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是山东省首个以场内场外聚合、线上线下融合、期货现货结合、商品金融联合为特征的综合化交易平台,填补了国家大宗商品市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综合性现货交易平台空白。它的启动,将为山东乃至沿黄流域的制造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也将对青岛实施制造业强市、发挥国际贸易纽带作用注入新动力。

 破题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宗商品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才能更好服务和引领实体经济发展。得益于定位和政策优势,自贸区已逐渐成为大宗商品战略谋划的重要阵地。

 在上海自贸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已经达到了两位数。去年11月,上海出台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36条实施意见。其中,为发展新型贸易业态,培育新的贸易动能,上海提出将建设百亿级和千亿级大宗商品市场,进一步与国际市场进行连接。聚焦金属、能源、化工、矿石等领域,打造若干面向国际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支持上海期货交易所标准仓单交易平台以公司化模式运作,开展标准仓单、非标仓单、保税仓单与场外衍生品交易,推动大宗保税商品转让登记规范化。

 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大宗商品交易与集散地,近年来山东省进口和出口规模屡创新高,增速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主要的14类大宗商品进口值占全省进口总值的55%以上。其中,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进口原油占全国进口原油18.2%、进口纸浆占全国进口纸浆18%、进口天然及合成橡胶(包括胶乳)占全国同类进口产品55%、进口棉花占全国进口棉花2/3以上,青岛口岸成为全球第二大橡胶交易口岸和全国最大的纸浆、棉花进口口岸。设立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山东、青岛的优势得天独厚,但却没有尽早破题。

 “山东是中国重要大宗商品生产地、消费地、集散地,但贸易方面高端市场体系建设相对不足,商品资源流通效率有待提高。建设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是山东构建统一、开放、高标准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体系的重要措施。” 上海期货交易所党委书记、理事长姜岩表示,该市场将带动和挖掘山东省大宗商品资源和发展潜能,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推动山东成为全球大宗商品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枢纽。

 此番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在青岛自贸片区启动,既是顺应潮流,也是补上缺失的一环,将为大宗商品市场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交流合作搭建新平台。

 打造多层次大宗商品交易体系

 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由山东能源集团、山东港口集团与青岛自贸片区管委共同发起,是集大宗商品现货交易、结算、交收及供应链金融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该平台具有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物流管理、行情分析等功能,面向全球贸易商、生产者和投资者,提供轻质循环油、棉花、橡胶等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服务。

 据悉,该平台前期重点培育轻质循环油、棉花、橡胶等主力交易品种,发展保税商品交易、交收服务,与股东方协同构建完善的自贸试验区内外大宗商品交易生态。 交易模式上,平台初期推出电子仓单挂牌交易、现货竞价交易、点价交易3种现货交易模式。未来,在国内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参照国内、国外先进的交易模式,逐步探索推进交易模式创新工作,为构建多层次、多品类、多模式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奠定基础。 

 仪式上,联润橡胶有限公司、泰国诗董橡胶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云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青岛分公司等10家企业成为该市场首批生态圈合作伙伴;青岛自贸片区管委与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银行间市场清算股份有限公司等分别或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中国工商银行等19家银行向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授信760亿元;中国物资储运协会等11家机构(企业)联合发布仓单团体标准。 

 当天,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可信数字仓单系统、交易系统、交易制度规则同步上线,与上海期货交易所共同推进期货交易,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期现联动的大宗商品市场;与上海清算所、鲁清所共同推进的结算系统也正式上线。

 泰国联润橡胶有限公司总经理申洪亮十分看好该平台的未来发展。“政府机构、金融机构、期交所等为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提供了强大支持,有很强的公信力。尤其是启动当日就获得了多家银行的授信,有强力的资金支持,解决了大宗商品交易的最大痛点。”申洪亮说,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和交易场所,改变了过去海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点对点”的圈内交易,实现了点面结合,对企业和天然橡胶行业发展意义重大。

 从运输港成为贸易港

 从运输港成为贸易港,是在更大市场空间内配置资源,充分发挥港口效应的有效路径之一。围绕航运做贸易,围绕贸易繁荣金融,着力推动青岛航运、贸易、金融多业态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青岛正通过大宗商品交易,努力向这个目标靠近。

 前期,青岛海关与上期所就协同推进保税期货交割业务、保税货物转移登记平台等内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青岛市政府、青岛海关、上期所、山东港口集团签署“共建多层次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战略合作备忘录”,在青岛自贸片区打造多层次大宗商品交易体系,培育壮大原油、20号胶、纸浆、燃料油、氧化铝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由点及面、由内及外拓展服务范围和大宗商品定价影响力。

 围绕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青岛自贸片区规划建设“一核四集群”,推动航运、贸易、金融等多业态深度融合、互动提升,以金融放大贸易,以贸易撬动航运,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要素自由流动。以大宗资源性商品贸易等优势产业为切入点,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推动青岛片区管委、海关、税务、外管、交易所、港口、金融等部门构建“航贸金”区块链,研发相关数字化服务平台,打造形成数字化可信区域,构建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数字化生态,提升航运综合服务能力。

 此前,青岛海关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橡胶监管信息平台。2020年,青岛自贸片区内的6家“20号胶”期货指定交割库生成标准仓单1.2万手、12.2万吨,实际参与交割仓单1.1万手、10.7万吨,交割仓单占全国实际参与交割量的92.4%。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启动后,这个优势将更加明显。

 “我们有信心在今年集聚山东大宗会员单位不少于200家,在轻质循环油、橡胶、棉花等品类开展业务,并探索有色金属和稀土等特色指标领域。同时,联合海关推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大宗商品生态体系建设,支持中仓登开展仓单标准化和仓单登记体系建设,引入大宗商品分析机构,实现贸易统计分析预警功能。” 谈起发展前景,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贠智红信心满满。

 6月7日,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落户青岛国际邮轮港区,中心将打造集交易、信息、金融、物流于一体的功能体系,建设服务市场的专业平台,积极承接国际期货市场的保税交割仓市场,发展成国际油气、化工品等大宗商品内陆口岸的物流集散基地和产业政策高地,逐步实现亚洲区域性大宗商品定价的话语权。

 一湾之隔,一个市场、一个中心,显示着青岛奋力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的决心和成效。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对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性影响力,青岛正在大宗商品交易国际坐标中标定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