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吸引叶小钢、谭盾两大IP 高雅音乐打造城市文化高地

双子闪耀,“顶流”为何驻留

青岛日报 2021年05月24日

■2021“叶小钢开讲”系列公益讲座在青岛即墨启动。

■谭盾希望通过每年的“音乐周”将音乐的种子播撒在青岛的各个角落。 王 雷 摄

叶小钢

谭 盾 王雷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米荆玉

 ●两位“顶流”音乐家把个人品牌留在青岛,验证了“音乐之岛”的魅力

 ●青岛不断与艺术家互相赋能,在高雅音乐领域传递开放、时尚、高端、与时俱进的城市形象

 ●青岛提供了不同类型的艺术空间,让音乐家们找到了表达自我的最佳方式,诠释了这个城市的文化体量

 5月8日,2021“叶小钢开讲”系列公益讲座在即墨启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亲临主讲,这也是他今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之后又一次回到镜头中央,通过为期两个月的巡讲向全国乐迷传递自己对高雅音乐的领悟和热爱。去年在同一个舞台上,八期“叶小钢开讲”邀请了金钟奖得主程皓如、人气钢琴家元杰等众多获奖音乐家与叶小钢对谈,节目点击量超过1300万人次,成为特殊之年一个现象级音乐讲座IP。今年这一大型讲座的回归更是意义非凡:“叶小钢讲座”“谭盾音乐周”相继在青岛启动,中央音乐学院78级“四大才子”(谭盾、叶小钢、瞿小松、郭文景)里,两位“顶流”音乐家把个人品牌留在了同一个城市,验证了青岛“音乐之岛”的魅力。

 青岛是一个盛产文化名家的城市,相对于重庆的鲜肉偶像、西安的摇滚歌手、成都的民谣群落来说,青岛在古典乐、影视表演、流行音乐领域也不断产生符号性的人物,把青岛的人文特质、艺术积淀传播到世界各地。古典乐虽然是一个门槛较高的领域,仍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国际影响力。青岛一方面向外输出了吕思清、刘扬、李传韵、王亮等世界级演奏家,另一方面也引入了“叶小钢工作室”“谭盾音乐周”“郎朗的院子”等顶级音乐家项目。在引进、输出的对流过程中,青岛不断与艺术家互相赋能,在无国界的高雅音乐领域传递开放、时尚、高端、与时俱进的城市形象。对以叶小钢为代表的顶级艺术家群体来说,青岛能提炼出什么样高附加值的艺术火花,才是把“年度合作”转化成“在地创作”的关键所在。

 从海洋音乐到海洋意识

 中央音乐学院空前绝后的77/78届(两届学生同年入学),奠定了当下中国交响乐的创作思路和现代风格。78届“四大才子”里的谭盾、叶小钢、郭文景都与青岛有深入交集,郭文景还在2019年举行了个人作品青岛音乐会。而同届的周龙、陈怡夫妇也是青岛常客,周龙还为青岛创作了委约作品《琴岛》。从《琴岛》里可以听出来,青岛为作曲家提供的最丰沛的艺术火花,在于海洋文化。叶小钢接受采访时表示,海洋主题作品一向是中国交响乐作品的短板,“中国海洋音乐非常匮乏,青岛海洋音乐季对海洋主题音乐的推广,能够提升公众海洋意识,体现青岛的城与海、人与海、艺术与海的关系。”

 2018年,叶小钢工作室在即墨落地,隔年的2019青岛海洋国际音乐季闭幕式上,叶小钢领衔的多位作曲家们为青岛联合创作的交响套曲《青岛之光》亮相,曲目包括邹航创作的《青岛色彩》(为管弦乐而作)、郑阳的交响诗《逐风的桅杆》和李劭晟的交响诗《岁月千寻》,最后以叶小钢的《天海之光》收尾。“创作《天海之光》前前后后大概一个多月。”叶小纲通过音乐的力度反差呈现大海瞬息万变的状态,“在创作过程中,我想到了很多音乐史上以海洋为主题的名作,包括《四首海的间奏曲》《大海》《大海与辛巴德的船》等等,也有我自己对大海的印象和理解,有阳光洒在海面上的平滑如镜,有狂风暴雨中大海的咆哮,时而蔚蓝,时而黑暗……”在《青岛之光》这组套曲里,极端对比的音符呈现了动态的大海,力量感和反差极大,也让乐迷感受到了艺术家与海洋共谋的感染力。

 对民族音乐、传统音乐素材的创造性使用,是中央音乐学院78届音乐家的共性,而在这共性里又有细微的差别,谭盾的游戏精神、叶小钢的现代派理念、周龙的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交融,都让海洋意识活化在海洋音乐里。在谭盾眼里,海洋赋予了他高度的音乐活性,去年7月的青岛“谭盾音乐周”里,他特意选择了西海艺术湾海上实景演出《武侠·复活》,用大海展现“侠乐”的魅力,“我们回到大自然,在海边做一场拥抱大自然的演出,向全球直播。”这场演出让谭盾的戏剧感得到了极大满足,他表示,“这个时候全世界看着青岛,我们一定要把青岛永远的时尚、活力浪漫呈献给全人类。”而周龙的《琴岛》用崂山道教音乐表现青岛山海城缥缈的晨夕,用胶州大秧歌展示青岛人热情与豪放的性格,将本土旋律元素都杂糅进西洋的表现形式中。尤其《琴岛》结尾用打击乐凸显强烈而又振奋的情绪,一浪接一浪托举观众的情绪。

 齐文化的音乐探寻

 “叶小钢工作室”落地3年来,叶小钢深度参与青岛的音乐文化事业,出任了青岛海洋音乐季艺术总监,创作了《天海之光》海洋主题交响诗,去年还通过叶小钢青岛音乐工作室推出了抗疫歌曲《樱花满天红》。他表示,选择在即墨做音乐工作室,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是偶然也是必然。全国地方那么大,请我去做工作室的地方不少。而青岛在中国的东部,有山又有海,它在我的出生地上海和工作地北京中间,气候宜人。”在叶小钢看来,青岛具有深厚的音乐文化积淀,这种积淀又恰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这里属于古代的齐国,人文荟萃,深厚的人文积淀有很大的吸引力。我祖籍广东,上海出生,北京工作,江南、南粤、京津冀的音乐文化我都很熟悉,唯独这一段我不熟。到即墨来,弥补了我感官上、感觉上很大的缺憾,加上即墨很愿意发展音乐事业、音乐产业,这个工作室也是我人生的一个机缘。”

 齐文化的音乐特质是什么?青岛音乐学者黄钢认为,以徵为主音的“徵调式”是一个很好的入口。“在音律和音阶方面,整个齐文化走在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的前列。齐国管子在《管子·地员篇》提出了‘三分损益法’,计算出了以徵为主音的徵调式。而《吕氏春秋》里提出了以宫为主音的宫调式。”在中国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里,“宫”对应西洋音阶里的dou,“徵”相当于sou,黄钢的研究显示,本地的柳腔、民歌里,徵调式占到了70%,与其他地方以宫调式为主、重视dou音的音乐作品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齐文化的传播尤其通过战争的交流,徵调式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像是湖北曾侯乙编钟,也是受管子这套音乐理论影响。三分损益法传承数百年,在中国人的音乐里得到了切实实践。”近年来,即墨也在深入探讨将民间音乐与世界音乐进行有机结合,大鼓书、柳腔与现代音乐家的合作被收入黑胶唱片,显示了齐文化的音乐底蕴。

 叶小钢的音乐创作功力绵长、风格多样,既能够从京剧、民乐、东南亚音乐里借鉴元素,也能通过现代配器方法形成独特的音响色彩,可谓最有现代艺术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中国作曲家之一。二十年前,叶小钢第一次来青岛为电视剧《浪涛汹涌》作曲,下了潜艇上驱逐舰,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冥冥中自有轮回,二十年后又回到青岛,这里发生很大变化,变得非常漂亮。我去过即墨非常现代化的工厂,也去过青岛的农场、农业基地、高新区、开发区、蓝谷、深海海洋基地等等,一切都蒸蒸日上。对我这个阅历丰富的人来说,这里到处都是新课题,很有意思。”

 打造多元音乐空间

 除了引入“叶小钢讲座”的IP,即墨乐都谷新建音乐厅业已落成,音乐厅拥有国内顶级的硬件设施,实现录音室级别的音场效果,将成为高雅音乐演出的新高地。叶小钢表示,今年自己一方面为建党百年创作多部音乐作品,另一方面也计划依托乐都谷音乐厅展开系列演出计划。“音乐厅的演出跟当地的音乐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希望为这个音乐厅带来多个高水平的作品,为此我们委约了多部青岛主题交响乐作品,就等着音乐厅开张后逐步跟观众见面。”他介绍,这些作品主要描绘青岛、东海、黄海等自然人文景象,“这些作品与青岛的山水、人文、历史有关,也是我们力图在青岛打造的音乐精品。”

 作为78届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谭盾的音乐偏重跨界玩法、游戏精神。谭盾说,他不但喜欢青岛的海,更喜欢青岛的人情、声音,甚至听到汽车喇叭声都特别喜欢。“谭盾音乐周”把摇滚乐队“杭盖”搬进了市人民会堂,以《交响摇滚·巴赫宇宙》完成了草原摇滚与巴赫交响乐的激烈碰撞。而在青岛1907光影俱乐部,谭盾把《4分33秒》献给了现场乐迷——这部作品实际上就是4分33秒的空白和沉默,乐手们以静止的状态表演音乐的悬停,谭盾则跑到观众席拍摄大家惊愕、茫然、释然的多种表情,把这种现场反应当作演出的一部分。著名指挥家张国勇对青岛音乐文化有着深入观察,他认为,借助顶级音乐家的号召力发展城市音乐文化是一条正路,“谭盾音乐范围广、形式多样,极具想象力,同时他又具有一位艺术工作者的抱负和社会责任感,他希望能够将音乐的种子播撒在青岛的各个角落。如果说青岛的音乐文化要搭乘一条内容丰盈的大船,那么这条船就是谭盾。”

 对艺术空间的运用,不同的音乐家有着不同的侧重。同为知名音乐家的郎朗把“朗朗的院子”放到了即墨古城,这个音乐民宿IP主打郎朗的钢琴成就和艺术历程,一架郎朗童年使用的钢琴标注着他音乐传奇的起点。对于音乐人来说,城市提供的不仅是工作室、演出舞台,更能提供广阔的策展平台,引入他自带的流量和话题,并把不同类型的音乐新动态引入城市,实现艺术类型的碰撞,诞生出新的市场可能性。从音乐厅到古城,青岛提供了不同标准、不同类型的艺术空间,让音乐家们找到了表达自我的最佳方式,诠释了这个城市的文化体量。

 线下交融,线上分享

 2020的八期“叶小钢开讲”,上千万观众通过线上分享感受到了高雅音乐的魅力。今年开录的新一季讲座将围绕“当今音乐教育在审美、技术和艺术的认知上的误区”“如何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专业”“抨击网络乱象和学习声乐的基本误区”等热门话题开展,叶小钢与特邀嘉宾将结合自身艺术实践展开探讨,借助精彩的现场演奏传递艺术精神。叶小钢表示,“这个讲座大大提升了城市知名度,百万级的观众在线观看,这是非常有实际效应的,也让广大普通观众受惠。哪怕不怎么爱音乐的人也能感受到讲座的魅力;我们谈了很多深入浅出问题:艺术素质培养、音乐爱好者什么时候学音乐、如何让音乐成为人生路上不可少的陪伴……”他坦言,“大家学习音乐既有自发的热情也有一定的盲目性。都想成为下一个郎朗,但是如何学习音乐、用什么方式学习音乐,如何让人生充满光彩,这是我开讲座的初衷。”

 顶级音乐家IP的落地,对青岛音乐文化的资源盘整、层次提高有着深层的意义。叶小钢说:“青岛音乐人才非常多,很多音乐家都是出生在青岛,从青岛走向全国、全世界。青岛音乐基础非常好,我们在这里做了中国唯一一个海洋音乐季,把这个音乐盛会变成了一个国际性活动,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一个城市的文化意义并不是静态的,而是通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打磨、积淀,形成了文化内涵上的承递和形态上的演变。音乐厅、音乐节加上乐都谷的各项音乐设施和培训机构,构成了强大的音乐文化场域,“一个城市有交响乐团、剧团等常态化的艺术演出;在此基础上举行一个大规模或中等规模的艺术季,不仅推广了城市形象,还推动了出版、表演、培训等一系列事业链、产业链,带动了高科技、服务业、经纪行业的发展。发展是未知的,未知才充满魅力,让人神往。”

 纵观欧美,音乐对城市文化产业空间的打开有着多个经典案例。叶小钢介绍,奥地利小城萨尔茨堡是莫扎特的出生地,萨尔茨堡音乐节自1920年举办,迄今已经成为欧洲最负盛名的艺术节。“瑞士也有个小城琉森,原本是滑雪胜地,趁着夏天没有雪的时候举办夏季音乐节,逐渐变成了全世界艺术家聚集的文化名城。当琉森音乐节成为顶级盛事之后,滑雪都不重要了,艺术才是最重要的。艺术家带动了这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滑雪。”从现场演奏到线上交流,音乐家在青岛创造了流量和关注度,也让城市文化价值不断外溢、增值,影响力无远弗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