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先进、抓牢项目,大有学头、大有干头

青岛日报 2021年05月19日

  5月18日下午,全市转作风创一流当排头动员会暨“项目落地年”观摩总结会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召开,对赴成都、深圳考察学习以及各区市、功能区项目观摩情况进行交流总结,分析当前形势,对标寻找差距,对全市上下转作风、创一流、当排头,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行动员部署。

 会上,西海岸新区管委主任周安、崂山区委书记孙海生、即墨区委书记韩世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卞成、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陈勇、青岛高新区管委主任李鸿雁依次作交流发言,谈感想、找差距、说打算,纷纷表示要进一步放大坐标、提升标杆,转变作风、加压奋进,加快实施“项目落地年”,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西海岸新区管委主任、区长周安:

 扛牢使命担当,展现新区作为

 此次赴成都和深圳学习取经,回青后实地观摩全市重点项目,看到了新差距、比出了新压力,也增强了新动力。

 国家战略催生发展新风口,成都借势“一带一路”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圳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叠加优势,发展迅速;国家级新区竞争日趋白热化,四川天府新区与西海岸新区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我们有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危机感。他们用项目为经济发展积蓄澎湃动能,用新经济重塑发展新优势。他们治理现代化也赋予了城市新魅力,为我们的城市建设管理打开了新视角。

 深受启发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新区存在的差距和短板:大项目的谋划推进还需再精准,新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有待加强,干部队伍的视野境界和专业素养亟待提升。

 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是行动。聚焦全市“项目落地年”部署要求,我们将扛牢国家战略使命担当,加快总投资1500亿元的99个海洋重点项目建设,力争今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20%;加快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中日韩消费专区;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出10项左右突破性引领性改革举措。

 提升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度。力争今年二季度地区生产总值、海洋生产总值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度分别达到33.6%、41%;规上工业总产值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度达到36%;税收占比达到76%。

 强化大项目引领。聚焦新一代半导体等9大重点产业链,加快总投资7100亿元的1210个重点项目建设。聚焦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地铁1号线年内通车,京沪二通道连接线年内开工,清华大学附属青岛医院、武夷山片区改造等加快建设。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推动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尽快运营,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落地,年内新增市级以上科创平台15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20%。高标准建设唐岛湾金融科创区、青岛跨境基金中心,加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打造金融零风险区,人才总量达到72万人。

 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推出服务企业17条举措。提升重大活动国际影响力,吸引国际服务机构落户。

 崂山区委书记、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工委书记孙海生:

 力争各项指标走在全市前列

 这次考察和观摩,既看到了成都、深圳的发展之变和产业之新,也从项目中感受到了兄弟区市的发展之势。崂山区一定学赶先进、勇当排头,跑出“项目落地年”的崂山速度,为全市增长多做贡献。

 我们的具体思路和打法是——

 拉高标准、调优状态、主动作为。严格落实区级负责同志包联街道、社区、企业、项目、人才等责任机制,推动“关键少数”冲到最前面、干在最难处。一切围绕项目转,以14个重大项目专班为牵引,落实好200个固投重点项目推进,确保新竣工重点项目增长25%。对GDP10大行业和58项具体指标,每周一调度、每月一分析;深入开展“扫楼扫街”“化零为整”行动,确保投资“颗粒归仓”。力争各项指标走在全市前列,同时明确底线要求,对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约谈、通报批评,该问责的问责。

 拉长优势、补足短板,打造更具开放性和引领力的主导产业集群。突出抓好联储证券等现代金融产业集群项目,新引进过10亿元金融项目17个以上,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实施高端制造业倍增发展计划,精准支持歌尔、中科曙光等20家重点企业倍增发展,每年新引进过亿元工业项目10个以上,培育高端装备、微电子等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钓鱼台·美高梅酒店等重点文旅项目,力争新落地1-2个年营收亿元以上的龙头文旅项目;规划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打造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全国首个新药研发全产业链平台。

 强化专业能力建设,打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说到做到”的营商品牌。年内实施鼓励创新要点23项、“微改革”和“微创新”20项,区委常委会每月研究3个鼓励创新案例,营造创新氛围。健全政策刚性兑现机制,今年计划拿出20亿元资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坚持“点对点”精准服务,确保重点项目100%“拿地即拿证”;上半年将拿出1500套“拎包入住”人才住房,定向分配给8个重点行业龙头企业。

 强化系统观念,坚持走产城融合之路、城市升级之路。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分区规划、重点片区产业规划。强势推动“战略北进”,力争新启动4个社区村庄改造,同时抓好楼宇经济,力争新增亿元楼宇5座。推动500家工业企业上云用平台,推出10个“工业赋能”示范场景,全力抢占数字经济发展新跑道。与腾讯、海信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做强“城市大脑”,全面实施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8大智慧工程,争当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排头兵。

 即墨区委书记韩世军:

 加快打造青岛“重要增长极”

 成都、深圳之行让我们深刻感悟到以更高视野格局对标先进、加压奋进的紧迫感,全市现场观摩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兄弟区市你追我赶的发展激情。

 对标先进,我们更加认清自身差距和不足:即墨作为主城区扩容主战场,应当以更强担当加快提升城市能级,更好服务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同时,数字化转型仍处于建基起步阶段,步伐应当更加迅捷。此外,即墨优势产业发展和项目落地成效应当更加明显,干事创业精气神应当更加提振。

 找准差距,明确攻坚发力新方向,更应狠抓落实,增创发展新动能。我们将坚持以项目落地和工作落实为主线,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优化“陆海统筹、两翼齐飞、中轴联动”区域空间布局,东部区域深耕以蓝谷为支撑的鳌山湾丁字湾区域开发建设;西部区域深耕蓝村陆港大沽河沿岸区域开发建设;中部区域以烟青一级路为轴线,北部重点打造汽车、通航等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南部中心城区全方位融入青岛主城区。

 同时,狠抓项目落地,打好项目谋划招引、提速建设、结构优化、服务保障四大攻坚战,落实领导包联、施工图管理、专班督查等战法,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和拿地即开工模式,重点推进总投资3711亿元的606个固投重点项目,确保233个省市区重点项目达到年度目标任务,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00个以上,确保年内新开工项目全年完成投资500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全年完成投资600亿元以上,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增长10%。

 强化数字化引领。探索成立区级数字平台公司。借助即墨区工业互联网融合共赢体,年内再对105家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改造。规划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推动惠科等数字产业项目做大做强。

 做强优势产业。以市场思维和资本力量,抓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为重点的新兴产业突破和以纺织服装、市场商贸、物流等为重点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加快推进年产能10万辆的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基地建设,年内实现小批量生产;加快年产能30万辆的奇瑞青岛乘用车项目建设,带动汽车产业加速向“双千亿”目标迈进。

 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借助7号线修建,通过TOD模式加快沿线片区拆迁改造及商业配套;系统化推进城市产业园区升级;分区域优化布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开展建筑领域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深入落实各项政策,抓好重大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四链合一”创新创业生态。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卞成:

 为青岛工业未来发展“布好局”

 结合考察学习、项目观摩,围绕“转作风、创一流”,我们将抢抓“窗口期”,重塑青岛制造的新优势。

 坚持把项目落地作为“一号工程”,全面打赢工业稳增长强后劲攻坚战。近年来,我们通过深化龙头企业倍增、开展“新金花”培育,挖掘了新的增长点,但增量拉动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站在新一轮产业竞争“新风口”,我们引来了一汽解放二期、北汽制造、芯恩、惠科等大项目,带动形成千亿级汽车产业链,“缺芯少面”问题有望破解。面向“十四五”,我们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工业立市”,持续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全力打赢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重点谋划引进一批投资额3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大项目。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紧紧扭住项目落地、投资、产出等关键环节,加大增量产出特别是新建项目工业增加值考核比重,为青岛工业未来发展“布好局”。

 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核心战略,全面打赢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攻坚战。围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重点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实施1500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积极争创智能家电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支持企业技改升级,建立重点跟踪服务工业项目库,滚动推进500个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力争200个以上项目竣工;围绕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创新,立足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高水平建设工业互联网国家级示范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中国软件特色名城,高起点推进“工赋青岛”专项行动和“千员万企”服务行动,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转型;围绕支持创新产品应用,编制青岛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评选首批创新产品,持续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首购首用、地产地用”支持,建立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容错免责和风险补偿机制。

 坚持把集群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全面打赢产业组织优化提升攻坚战。目前我市产业集聚区仍存在统筹规划不完善、主导产业不突出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做大集聚区,深化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创建提升,引导各区市加快工业园区扩容提升,聚焦2至3个重点产业,突出特色、错位发展。聚焦做强产业链,制定实施全产业链集群发展方案,分类实施优势产业“强链工程”、新兴产业“建链工程”、传统产业“稳链工程”。聚焦做优生态圈,差异化布局产业项目、创新资源和服务体系,优化提升“平台+创新、龙头+配套、制造+服务”的产业生态圈,加快培育1到2个万亿级、3到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陈勇:

 在三个方面发力攻坚求突破

 成都、深圳两地统筹实施城市更新、生态修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了城市功能环境品质,让我们收获很多。我们将以此次外出学习考察和项目观摩为新起点,乘全市“项目落地年”东风,下大力气做好“提速、增量、严管、创新”,从以下三方面发力攻坚求突破——

 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上发力攻坚求突破。坚持城市道路建设先行,科学编制城市道路三年滚动建设计划、五年建设规划和十年发展规划,优化重点项目建设时序,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消除既有存量未贯通道路,严控新增未贯通道路。对今年计划通车的新机场高速连接线、太原路、长沙路—环湾路立交工程,确保如期完成任务;对今年计划新开工的安顺路打通、辽阳路快速路和海尔路—银川路立交工程,尽早启动项目建设;今年原定打通未贯通道路20条,我们要争取完成30条;原定整治提升50条市政道路,争取整治60条;原定新增1万个停车泊位,争取再开工2000个。同时,坚持硬件与软件结合,地上与地下统筹、面子与里子并重,超前谋划以TOD为导向的片区整体开发。

 在加快城市更新上发力攻坚求突破。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统筹推进城市体检、老城保护和旧区改造。围绕精准解决“城市病”,以开展城市体检为契机,精准查找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短板弱项,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资源投放精准度和城市风险防范能力。围绕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坚持“一街区一规划”,分门别类推进产业导入、建筑修缮、设施增补、景观提升。围绕老旧小区改造,坚持“一小区一方案”,在原定启动改造216个老旧小区的基础上再增加30个,力争启动改造246个老旧小区。围绕“城中村”改造,加快摸清“城中村”有关底数,探索“城中村”改造新路径、新方法,切实提升群众居住环境品质。

 在创新推进国家级试点任务上发力攻坚求突破。充分用好我市获批首个国家级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重大机遇,加快建立以绿色融资为特色的城乡建设市场化资源配置结构,会同各行业主管部门统筹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功能修补,推广绿色建造、清洁取暖,普及绿色建筑,创建绿色社区,共享绿色生活,打造“山海灵动、幸福宜居、创新发展”的绿色青岛。深入推进国家级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建设“住建数据中心”,推动各方面信息整合和各系统平台融合。聚焦实现精准化服务,打造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构建“互联网+住建”新框架,为我市数字化转型贡献住建力量。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主任李鸿雁:

 以一流作风成就一流事业

 通过学习考察和项目观摩,切实感觉深圳、成都大有学头,青岛大有干头、大有奔头,也深深感到我们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创新创业活跃度不高,高端创新平台作用发挥尚不充分,龙头企业偏少,主导产业规模偏小。同时,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在借势国家战略实现高水平开放上,缺乏创新举措,与先进高新区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青岛高新区将以此次观摩为契机,对标先进补短板,奋起直追争一流。主要发力点有四个方向——

 坚持解放思想,凝聚高质量发展澎湃动力。一是勇争第一、唯旗是夺。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以一流作风成就一流事业。二是深入思考、扎实行动。强化“有解思维”,大胆试、勇敢闯,系统谋划区域发展,确保各项决策落地落实。三是立说立行、马上行动。学习深圳“时间就是金钱”的效率意识,说了算、定了办、马上干。

 坚持产业强能,提升发展核心竞争力。一是紧盯龙头抓招商。坚持“实体立区、产业强区”,引进一批头部企业和“高精尖”项目,全年新引进项目200个以上,总投资300亿元以上。二是紧盯落地抓服务。建立主导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企业网格化服务等,形成“开工一批、竣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好态势。三是数字赋能抓提升。落实“工赋青岛”行动,高标准建设“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

 坚持创新赋能,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一是提能升级创新平台。积极引进国家级、省级重大研发平台,依托康复大学加快科教产融合园区建设。二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落实科技部“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加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年内推动4家企业上市。三是夯实人才支撑。启动第五批“人才特区”项目评审,加快引才工作站和海外离岸基地建设,新引进本科人才7000人以上。四是扩大对外开放。依托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和欧盟项目创新中心等平台,链接优质资源,实现价值倍增。

 坚持生态聚能,持续提升区域承载能力。优化政务服务生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优化城市生态,升级城市“软配套”,重点推动华中路贯通、五十八中高新校区等项目建设,加速人气商气集聚,预计户籍人口增长50%以上。优化自然生态,借鉴成都“公园城市”理念,打造“枕河听海、九水一区”的自然生态。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