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义
最近,多地发生“电梯内电动车起火”事件。如何才能避免电动车上电梯呢?有些城市的解决方案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在上海闵行区爱博四村,如果有居民推着电动车进入电梯,监控摄像和承重感应器就会识别出来,电梯顶部系统立即发出劝阻提示音,同时电梯门保持开门状态,暂停运行。潍坊等地也有小区采用了类似的“阻车”系统。可以说,这是数字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生动案例。
以问题为导向,努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是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的最直接体现。城市越来越大,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环境整治、交通拥堵、停车难、治安防范难度大、消防隐患大、民生服务供给不足等难点堵点。通过破解这些难题,老百姓能直观地感受到城市的确变“聪明”了。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会使人们更加支持数字城市建设。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一场革命,需要硬件技术的迭代以及深层次协调和重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当前实施过程中,要避免一味地求新、求快、求尖端,让人看了云里雾里,却不解决实际问题,感觉只是“花架子”。换句话说,再高大上的技术赋能,也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而非以供给者的习惯为导向,这一点至关重要。
人民城市为人民,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目的在于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的原则,也是数字时代社会治理的灵魂所在。这关系到城市数字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影响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预防两种倾向:一要预防以技术为中心,在充分重视和运用新技术的基础上,也要鼓励和引导各相关主体积极参与进来。二要预防以资本为中心,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是参与推动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角色,但资本具有逐利性,必须处理好企业发展的资本逻辑和城市治理的公共逻辑之间的关系。比如,近年来,某些互联网平台围绕资本逻辑所形成的算法秩序,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警惕。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把握好技术方向,实现政府、社会和市场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防范数据垄断,才能切实保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中心理念。
数字赋能城市治理,既是技术性解决方案,也是体制性解决方案。长远来看,数字赋能不是将城市看作一个个“碎片”,“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治理,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从而推动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动态整合和调配各类资源,推动相关法律和规则进一步完善,将城市精细化治理推向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