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礼赞!

市北449人登记捐献遗体(器官)

青岛日报 2021年05月13日

  □曹现梅

 今年清明节,市北区红十字会刘嘉鹏像往年一样,再次来到青岛市福宁园,追思遗体(器官)捐献者们,帮未能到场的家属敬献鲜花。遗体(器官)捐献被唤作生命的接力,捐献人通过“阳光下的登记”,让受捐者得以重获新生。

 据悉,自市北区红十字会建制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登记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449人。

 生命的礼物

 每年的清明追思前,刘嘉鹏都有一项固定工作,那就是一一核对纪念碑上新增的遗体(器官)捐献者名字。“每年清明前,碑上都会集中刻录上一年来捐献者的名字。”刘嘉鹏说,核实后,他需要再一一告知家属们,“有的家属在外地或者国外,我就拍了照片给对方发过去。” 

 刘嘉鹏从事这项工作已有16年。当时接手后不久,他就主动登记了遗体捐献。从20多岁到如今的不惑之年,在亲历的一个个生死离别故事里,刘嘉鹏坦言,自己也仿若添了沧桑,遗憾与感动时常交织在心中。

 一位14岁的少年突发重疾,经过6个月的治疗却未能挽回生命,悲痛之余,夫妻俩选择将孩子的器官捐献,希望儿子以另一种方式“活着”。3年后,虽然夫妻俩仍无法完全从生离死别的悲痛中脱离出来,但决定和孩子一样,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

 去年12月,刘嘉鹏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一个电话打来,对方表达女儿遗体捐献登记的意愿。说话间,这位母亲已经泣不成声。很快,他赶到医院。由于疫情,他们在医院外面签署了这份捐献登记。上面的信息显示,捐献者的年纪不过40岁。

 阳光下的登记

 选择捐献时,捐献者通常会签署纸质登记表,然后由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将内容录入到大爱无疆——奉献者信息化线上平台,当然捐献者也可以直接线上登记。随着时间的进程,如果实现捐献,医院同步在后台更新信息。

 “方便程度不断在提高,如果对方有要求,我们也会采取上门登记的服务。”刘嘉鹏说,前几天,他们刚上门为67岁的李先生进行捐献登记。

 在遗体(器官)捐献登记的队伍里,“银发族”占据很高的比重,65岁的王海平就是其中一位。

 “留着干什么?也没什么用。”当问及捐献的想法时,王海平笑着反问说。因为担任青岛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者大队市北中队队长,不少人向他咨询关于捐献的事。随着社会的进步,免去身后事给家人增添的麻烦是不少老人的想法。

 “捐献者过世,真正捐献时,根据家属的心愿,通常会有一个告别仪式。”王海平还是青岛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服务大队志愿者,他参与过很多次为捐献者送行的仪式。“一面是悲痛的家属,一面是心有大爱的捐献者,场面让人动容。”

 爱的回响

 2018年,4岁女孩小九月捐献器官救助他人的事迹感动岛城市民。刘嘉鹏记得,那段时间以来,前来登记捐献的市民明显增多,爱在回响中接力。

 68岁的退休厂医王玉美一直从事志愿服务,老伴儿在多年前过世,唯一的儿子定居国外。在视频时,儿子得知她的想法,核实捐献渠道后,他尊重了这个决定。不久,王玉美签下遗体捐献登记,希望为医学做最后一点贡献。

 一位女士自己登记捐献后不久,她的4个朋友受到启发,也组团来登记。这波爱的暖流让现场的工作人员深受触动。

 据市北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自市北区红十字会建制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登记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449人,实现遗体捐献60人、角膜捐献3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