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笑言
疫情阻碍涉外公证、RCEP带来司法服务新挑战……面对新的需求变化,市北区司法局党委秉承为民服务的初心,不但在公证业务中大胆应用新机制,还安排137名法治网格员进网格,解决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
以问需于民为导向
钻研创新10余项公证服务
“群众需要什么”是市北公证处主任杨建全的“口头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多次提起。面对突发疫情和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变局,“问需于民”更像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定海神针”。
去年的疫情给涉外公证服务设置了一个“拦路虎”。当事人遇到卖房、办证等事情需要办理委托书公证,但人在国外无法当面取证,该如何是好?
公证处党支部牵头召集业务骨干“对症下药”。综合业务部部长董旭青、市北公证处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公证中心负责人杨玲娜等业务骨干仔细研究了国家新修订的《公证程序规则》,一个新点子还真就给琢磨出来了。
“今年3月,我们引入‘远程视频零接触’系统,让公证员与当事人利用远程视频留存电子证据,再通过全国公证系统进行人脸识别,经电子签名,当天就可完成公证。”董旭青说。
与此同时,公证处的15名公证员正按计划跑遍137个社区,宣讲《民法典》、征求居民需求,再琢磨出一项项暖心服务。
3月26日,在市北公证处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公证中心,来自敦化路街道的几位社区居民现场体验大数据终端服务系统后非常高兴:“通过‘人脸识别’就能查房产,打印件直接带红章,到了房产交易中心就能用。”
“终端具有社保信息查询、婚姻状况查询等10余项功能,基本涵盖了群众所需。目前中心正在试水开通‘公证+不动产业务联办’,即将增加不动产登记等业务。”杨玲娜介绍。
据了解,市北区公证处共有30名工作人员,他们想在前、干在前,深种服务理念。4个办事点每家月均办理业务100余件,已新增10余项创新服务。
以攻坚克难为导向
“人民调解+公证”解金融纠纷
金融纠纷民间常发,但从法院立案到一审、二审,约需两年时间,很多当事人感叹“耗不起”,怎么破题?
市北公证处和市北区人民法院在去年7月开始试行“人民调解+公证”机制,设立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让公证员全程参与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诉前调解。
“调解如有效,双方签订《赋强公证书》,如果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可持公证书直接向法院申请执行,前后只需要30个工作日。法院降低了审判成本,当事人降低了时间成本。”杨建全介绍,该模式在全市尚属首创,目前已成功调解了200多起金融纠纷案件。
“眼下,市北区迎来RCEP的开放机遇。可以预见,未来的金融纠纷将更多发,同时航运、金融、贸易等领域的公证需求将面临新挑战。”杨建全坦言,目前公证处正在与RCEP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破解将航运业的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引入公证业务的难题。“我们先在融资租赁公证上做好业务准备,资金监管、公证介入履约过程等新课题也在加快研究。”
以“下沉网格”为导向
为群众解难题永远“不停歇”
一开门,家里不但“水漫金山”,还漂着烟头、碎纸等垃圾,这一幕搁谁身上都闹心。在听了延安路街道居民郝先生的“吐槽”后,社区和值班的法治网格员一起介入调查,原来是青岛某排水公司管辖的污水管道堵塞发生倒灌。在法治网格员调解下,最终排水公司同意赔偿郝先生1.81万元。
“疑难纠纷和易激化成燃点事件的邻里矛盾是‘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聚焦的重点。”市北区司法局办公室主任吕亦涛介绍,让137名党员和专业律师下沉网格,可以引导矛盾双方当事人平和、理性地处理纠纷。截至目前,法治网格员已成功调解2起疑难纠纷、123件邻里纠纷。
据了解,法治网格员还将纠纷调解、法治宣传、安全监督等多项职能“一肩挑”。目前,市北区下发了《街道行政权力事项清单》,但街道在行政执法监督、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自由裁量等工作中还存在困难。
“法治网格员还需要经常和执法部门、企业、社区代表等交流,针对这些难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增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实效。”吕亦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