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淑丽通过视频与住在医院里的流浪人员交流。 贾 臻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 臻
“我的家在火星上,那里有很多人……”手机视频里的流浪乞讨人员手舞足蹈地比划着。而手机这头的丛淑丽不断地鼓励他“再仔细想想”。
这种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对话,已经成为丛淑丽的日常工作。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丛淑丽每个周都要开车往返近80公里,到医院里去和住院的流浪乞讨人员“聊天”,希望从他们口中得到一些能够送他们回家的信息。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她都会无功而返。疫情后,由于医院实行封闭管理,丛淑丽只能通过视频和他们沟通。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有的人病情会稳定下去,也会逐渐记起自己的家乡所在地。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放弃。”丛淑丽说。靠着这种不嫌弃、不放弃的信念,七年间,丛淑丽用自己的爱心和独创的寻亲法,帮助235个人进行寻亲登记,成功寻亲81人,照亮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回家路。
哪里有流浪人员,哪里就是阵地
一提到救助服务中心,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衣衫褴褛的流浪汉。但人们可能没想到的是,他们中也有精神分裂、肺结核、艾滋病等患者。无论如何,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丛淑丽工作的救助服务中心,其职责就是为他们提供饮食、住所、回家的车票,帮他们找亲人、送他们回家。
七年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丛淑丽看到同事需要天天与流浪乞讨人员打交道,不止一次想到过放弃。
“可是一次值班的时候,我偶然间看到一组照片,有个人背着一个成年男人,穿过狭窄的火车车厢过道,看上去很像是弟弟背着生病的哥哥。但其实,背人的是我的同事。”丛淑丽说,这位同事已经五十多岁了,要背一个成年男人,很吃力的样子。丛淑丽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把人从检票口一路背上了火车,又是怎样连续26个小时,耐心地照顾这个流浪汉。”当丛淑丽问这位同事时,对方只是淡淡地说:“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丛淑丽对“工作”二字有了新的认识,也在日记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工作不只是简单的朝九晚五,更是必须坚守的责任与使命。而自己的使命就是帮助无家可归的人,不管多苦多累,只要在这个岗位一天,就要干好该干的事。”
流浪乞讨人员临时的“家”
市北区淮阳路9号,静静地矗立着一座5层的楼房。每年都会有成百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乞讨人员在这里寻得一方遮风挡雨地。
“明天早晨你们是7点的火车。今晚我不值夜班,你们一定要定上闹钟,吃完早饭,6点半到一楼和我的同事会合,千万不要迟到了。”丛淑丽一边叮嘱一对第二天一早就要坐火车回家的母女,一边把装有方便面、矿泉水、水杯的包递给她们。这是青岛救助服务中心在每个流浪乞讨人员回家时,为他们准备的旅行必需品。
“你心眼好!我们感激在青岛遇到了好心人!”当丛淑丽正准备转身离开时,受助母女中的母亲突然对丛淑丽说。
在丛淑丽看来,每一个流浪乞讨人员的身后,都有着难以诉说的苦衷和不幸遭遇。丛淑丽和同事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除了必要的登记信息,不主动打探他们的过往,但一定要像家人一样照顾好他们,让他们在救助服务中心感受到温暖,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有一次,丛淑丽发现了一位露宿街头、浑身脏乱、身体虚弱的流浪人员,经过劝说,这位流浪人员终于接受了救助。在救助服务中心里,他好好洗了一次澡,吃了一回饱饭。将他送上回家的火车时,几天都没说话的这位流浪人员特地回头和丛淑丽说了一声:“谢谢!”那一刻,丛淑丽感受到的再也不是这份工作的苦或者累,而是说不尽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每一年,丛淑丽和同事们还都会救助一些无家可归的儿童,他们背后往往有一个破碎的家庭,或是吸毒,或是家暴。其中一个7岁的小女孩让丛淑丽特别心疼。“她长得漂亮,性格也很活泼,但却经常遭受亲生妈妈的家暴,甚至被打成轻伤二级。来到我们救助站时瑟瑟发抖,像只从鸟巢中掉落的雏鸟一样。我下班的时间,也是她放学的时候,我总是辅导她完成功课、陪她玩沙盘游戏后再回家。看着她脸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多,我感到由衷的开心。”
“我来帮你们找到家”
无法提供身份信息的人,大多存在精神障碍、智力残疾或其他疾病,寻亲难度很大。
再难,丛淑丽也要帮他们找到家:“流浪乞讨人员在别人看来就是一个脏脏的、或者神志都不清楚的人,但是对于家人来说,他们就是至亲至爱,就是家庭离不开的宝。”
有了七年的寻亲经验,丛淑丽梳理出自己的“五维立体寻亲模式”,与公安、媒体、社会力量加强合作,形成了标准化的工作方法。在她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七年来,共帮助81人成功寻亲。
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代表着81个无家可归的人回到了家,代表着81个家庭免受亲人离散之苦,得以重新团聚。而每一个团聚的场面,都让丛淑丽泪流满面。曾经有一名流浪的女性精神病人,由于没有查询到她的身份信息,一直没有找到家人。近三年来,丛淑丽和同事们通过日常询问、发布寻亲信息、采集血样等方式试图帮助她早日与家人团聚,也都没有结果。2020年5月,他们发布的大量寻亲信息在志愿者们一次又一次的转发中,终于让受助人员远在福建的儿子看到了。第二天,受助人员的丈夫就和丛淑丽取得了联系,4个妹妹也从江苏赶来相认。见面时,四个妹妹抱着姐姐放声大哭,而受助人员也不像平时那样冷漠,她哭着诉说着对亲人们的想念。“她的丈夫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说‘没想到她还活着,而且精神状态这么好,多亏了政府,不然真的不知道她这三年会吃多少苦,现在又在哪里,谢谢你们!’”丛淑丽说。
那一刻,丛淑丽突然认识到肩上的责任有多么重,自己必须坚守一名救助人的使命,帮助更多受助人员与家人团圆,帮助更多的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
丛淑丽说,这份工作虽然平凡,但就像是寒冬里的一抹暖阳,深夜里的一盏灯火,温暖着这座城市最偏僻的角落。“我们为流浪乞讨人员兜底,将这座城市的爱心播撒到流离失所的人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