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平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近日正式发布,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而构建农业全产业链体系,实现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早已进入了产业链的竞争阶段。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产业链的重要性,明确指出我们要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并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农业产业链自主可控是确保将农业发展主导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的关键。加强青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对于促进青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先行区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全产业链的涵义及重要性
农业产业链是产业链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部门、组织机构及关联公司等由价值链、信息链、物流链、组织链构成的有机整体,涉及到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同时农业产业链的每个链环都会衍生出一个甚至多个分支产业链。产业链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历史趋势,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历程及经验来看,农业产业链已经不再局限于第一产业,而是包括第二、第三产业等与农业关联产业在内的大农业体系结构,形成了农业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业等渗透交叉的一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呈现出多链集群、多链融合等特征。
打造全产业链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就是推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即通过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资源集约配置。《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促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这一要求意味着我们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从集群成链、全链统筹的视角抓好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增强产业链韧性,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链,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支撑体系,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
实现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是破解青岛农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的“金钥匙”
近年来,青岛按照中央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青岛农业产业链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存在不少短板,产业链条不完整、功能不强、定位低端等问题较为突出,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用2%的农业人口养活了3亿民众,这一成就的取得与美国积极打造智慧农业产业链密切相关。被称为“小国大农业”的荷兰也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典型。荷兰国土面积仅4万多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不足2亩,但却是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荷兰之所以能够创造农业发展的奇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重视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荷兰依托历史悠久的合作社,建立起以合作社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农业体系。合作社为入社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生产资料供给和农产品销售服务,同时,农民可以分享合作社提供的分选、仓储、加工、包装等产业服务带来的利润。合作社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农产品附加价值,增强了其市场竞争能力。此外,以色列、丹麦等国家在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学习。
二、培育青岛农业全产业链的路径选择
农业全产业链的培育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发力。就青岛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应当围绕延链、强链、补链三个环节做足做好文章。
延链:通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副产品流通业,延长农业产业链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末青岛拥有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04户,年营业收入772.9亿元,企均年营业收入仅为2.5亿元。考虑到雀巢、万福、九联等大企业主要与畜牧业相关,实际上与种植业相关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很小。从农产品流通业发展情况看,在青岛乡村振兴主阵地的平度、莱西两地,规模较大的交易市场主要是蔬菜批发市场,而种植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水果销售则依赖于零星分布功能不全的季节性市场。同时,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中企业与农户之间并没有建立起密切联系,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三个环节脱节,农产品的市场波动较大。
因此,在延链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各级政府要着力引进技术水平较高的大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其次,要引导青岛现有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利用资本力量做大做强;第三,利用财政、金融等政策,鼓励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产品的加工流通,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
强链:进一步强化青岛农副产品的供应链建设,提高青岛农副产品质量
尽管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越来越多,但目前农户家庭经营仍然是青岛种植业中最主要的经营主体。农业生产中,中小农户种植的盲目性容易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和标准把控不严,中低端农产品供给较多,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不足。近期,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名单,全国共有91个,其中我省有13个,而青岛只有平度市明村镇入选;全国136个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中,青岛一个也没有。强化供应链建设,要以农产品的提质增效为核心,以产业规模化为目标。
首先,利用财政支农、惠农政策鼓励全市各乡镇发展适宜于本地的特色农业,形成特色农业的产业集聚。
其次,对粮食种植优势地区,鼓励粮食种植的农场化、规模化,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鼓励整村整乡镇土地流转,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企业化;对蔬菜、水果等精细化农业的优势地区,鼓励发展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鼓励发展合作社为主体、农户参与的筛选、包装、初加工、仓储等加工业,实现抱团发展,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从农业产品生产向加工和销售等产业链后端延伸,并实现集群化发展。
第三,利用财税等政策手段引导资本下乡,发挥资本导向作用,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服务业等,构建企业与农户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乡村产业新业态。
第四,设立财政奖补基金,鼓励各乡镇争创全国特色产业十亿元镇,鼓励各村庄争创全国乡村产业亿元村。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园区,通过园区经济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补链:加快填补青岛农业全产业链中缺失的环节
青岛农业产业链中,前端的农业技术服务链尚有不少欠缺。农业产业链涵盖了农业新品种的选育、种植技术及后续的储运等环节。尽管青岛农业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7.5%,但调研发现,农民获取新技术主要依赖自身摸索、亲朋相传和向种苗供应商与农资供应商进行咨询。后端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农贸市场难寻青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
在补链环节,首先要采取得力措施,充分发挥青岛高校、农科院等研究机构的智力支持作用,并用政策手段激励农业经营主体与农科部门建立联系,畅通农技推广的渠道,克服农技推广中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
其次,政府部门要下大力气打造青岛农产品知名品牌。在农产品的品牌创建中,既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也要加强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创建的协调支持力度,尽快构建青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服务体系。
总之,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既要使农业产业链条向前向后延伸,也要对产业链中的每一环节加以拓宽,不断增强青岛农业产业链的规模和竞争力,要以利益分享来吸引农民参与全产业链的发展,创新青岛农业产业链的有效组织形式,促进青岛农业全产业链的融通提升, 为青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中共莱西市委党校)